李 若:父亲的灯具

现如今,热衷收藏的人越来越多,藏古董、藏字画……但像父亲这样,专门收藏灯具的人,在当代,也许只是唯一。 

父亲爱收藏灯具,爱讲与灯有关的故事。故我从小就对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时常会想起父亲与灯的那些事。

白炽灯 

父亲当年从部队退伍时,战友们送了他一箱白炽灯泡,这是他在往后那些年里最大的慰藉。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父辈的那段长年缺电的岁月,但农村家里用的也只是昏黄的白炽灯。在那个年代,电实在是太奢侈太宝贵,只有在过年过节时家中才会灯火通明。

幼年的我时常会对着灯静静发呆,在昏黄的光影下站远站近地看着自己的影子或者瘦长或者肥胖的身影,感觉特别讶异。

灯泡是有使用期限的,每隔三个月左右便会停止工作,这时父亲便会从他那个箱子里掏出战友送的灯泡换上,让我们这个小家又得以重见光明。

日光灯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和母亲一同南下务工了,我成了典

型的留守儿童。每年的临近春节,便是我最兴奋的时候,我会彻夜不眠地坐在炉火旁,提前感受与父母久别重逢的那种喜悦,点点暖意在昏黄的灯光下感觉愈加浓烈。 

后来,父亲把我接到了他工作的城市。第一次进城的那个晚上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整个城市灯火通明,流光溢彩,车流与灯光仿佛一幅水乳交融的图画,让我目不暇接。在那些个难忘的夜晚,我经常是双手趴在窗外看灯光,一看就是半宿,直到有了睡意。

父亲工作的地点在临海的汕头市,我被安排进入一所公立小学就读。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吝啬于对电的使用,稍微阴暗,便会开启教室的日光灯。起初我并不明白那一排排白色灯管取名的含义,后来才明白是因其色温高、发出的光像日光而得名“日光灯”。

在外求学的宝贵经历,让我这个寒门学子第一次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切身感受到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就如同白炽灯与日光灯一样的差别。

灯  会

生活的特殊经历,使我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与担当。2011年,我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考上了湖南大学。我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勤恳恳地学习,先后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一等奖学金等荣誉,在校学生会的演讲比赛和电子设计大赛、SIT创新大赛等赛事中都有我的身影。

我当时特别热衷于在各大电子论坛上研究“光立方”——通过51单片机控制LED灯的各种变换,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那个愿望——利用多年收藏的灯具,在家乡办一次灯火晚会,分享与灯有关的一些故事,以此讴歌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电力行业的进步。

父亲的愿望在国庆65周年这天终于得以实现。我和父亲历时3天,将父亲收藏的1000多盏灯具以及512个LED灯组成的光立方,通过51单片机进行逻辑化编程,以此来变幻出各式各样的形状与色彩。这次灯会吸引了四邻八乡的村民,甚是热闹。父亲更是喜形于色,不停地向围观者讲着关于“灯”的故事,讲着电的发展,讲着社会的进步。

灯具的发展不仅记录着我与父亲的故事,更记载着国家几十年的沧桑变化,我想,这应该是一生收藏灯具的父亲最乐于见到的景象吧! 

我为有一个如此热衷于收藏灯具的伟大的电力人父亲而自豪!

 

 

他山之石